阅读历史 |

清末的法师 第1134节(3 / 3)

加入书签

是好钢啊,军械自己用不了可以贩卖……”

&esp;&esp;全是钱。

&esp;&esp;赵传薪抽了口雪茄:“沙俄境内铁路的铁轨已经熔成了铁疙瘩,回头我让大徒弟和首席工程师发明一条加工羊毛的流水线,就用这些钢铁。回头收俄人羊毛,加工后再出口卖给他们。至于军械,以后我们要自己加工生产。因为有一场全世界范围的战争即将打响,我们未必参与,但却可以给各国供应武器。我们海拉尔有铜铁铅锌金银、粘土、建筑石料等等矿,可不只是单有煤矿,到时候一同开采……”

&esp;&esp;赵传薪说的还是保守了,毛子境内还有不少煤铁矿呢……

&esp;&esp;姚佳吃了一惊,没料到赵传薪偷摸的做了如此多的计划。

&esp;&esp;囿于时代思维限制,姚佳迟疑说:“就算有这些矿,可我们哪有那么多银子开采?”

&esp;&esp;清廷都是亲自下场投资煤铁矿,动辄一两百万两银子进去,胪滨府可没这个钱。

&esp;&esp;赵传薪陷入回忆。

&esp;&esp;他不得不掏出当初漫不经心的在酒桌听到公职人员朋友吹嘘的基建经济。

&esp;&esp;赵传薪心里不确定当初听到的那番言论水分有多大。

&esp;&esp;但是,他必须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

&esp;&esp;“盖房子,修桥补路,铺电报,铺电话线……我们自己不干,要招商引资,招标,中标者垫资,这叫财政赤字。聚集了人口、拉动起的地方经济,府衙税收必然大于赤字。”

&esp;&esp;这就是后世地区发展的基本路线。

&esp;&esp;但在场的人还是想不通,明明是投银子,为何最后却能有结余?

&esp;&esp;赵传薪也不是很懂。

&esp;&esp;但他觉得可行,从满-洲里到海拉尔,先带一路……

&esp;&esp;即便失败,至少基建尚在,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esp;&esp;这里面除了胡大、胡二以外,其余人都懂实务。

&esp;&esp;这是一种对实务的全新解读,他们闻所未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